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命议政王大臣勘问鳌拜罪行大臣会议审实鳌拜罪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命议政王大臣勘问鳌拜罪行,大臣会议审实鳌拜罪状三十条,认为“逆恶种种,所犯重大,应将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应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其族人有官职及护军者,均应革退,各鞭一百,披甲当差”。康熙召鳌拜至,问其有何话说。鳌拜自知罪孽深重,希冀不死,他恳请皇帝“看他为救他的祖父太宗留下的伤疤”。康熙看到鳌拜创伤,念其历事太宗、世祖,效力有年,战功颇著,不忍加诛,命革职,籍没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同党内大臣班布尔善、尚书塞得本、阿思哈等多人处斩,鳌拜不久死在监狱中。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复念鳌拜战功卓著,追赠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弟巴哈孙苏赫袭爵,苏赫死,仍以鳌拜孙达福袭。雍正复赐鳌拜一等公,世袭罔替,加封曰:“超武”。
和珅
倚任极专
和珅(~l),原名善保,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的高祖尼雅哈纳曾以军功被赐“巴图鲁”称号,并赐封轻车都尉世职。他的父亲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封一等云骑尉。
和珅出身于一个有相当的地位的八旗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在童年时代在就和弟弟和琳在家中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后兄弟二人一同选入北京咸安宫官学学习。这所学校最早是雍正帝提议创办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内府的优秀子弟到乾隆年间,除继续招收内务府子弟外,还招收了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到这里来学习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拔,不但要品学兼优,而且长相要俊秀。和珅生性机灵,记忆力尤其好,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期间,他不仅背熟了《四书》、《五经》,而且满、汉文字水平也提高得相当快。此外,还掌握了蒙文与藏文。当时的著名学者袁枚曾称赞和氏兄弟二人知书达礼,聪慧机智。和珅虽然为中等官僚家庭子弟,但由于他父亲长年在外做官,开销较大,又因为他们兄弟俩与继母关系不很融洽,因此手头并不宽裕。为此在学习期间,兄弟二人曾与家人刘全四处借钱,以支撑他们在咸安官学数额不小的花销。和珅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弱冠之年,完成了咸安宫学业,这时的和珅风度翩翩,仪表非凡,他上学时就被身居高位的英廉看中了,英廉把他的孙女嫁给了他。英廉是内务府镶黄旗人,雍正十年()中举,当时已是刑部尚书兼户部侍郎和正黄旗都统的高官,有了这样的姻亲靠山,和珅自然是仕途顺利了,也就在这一年,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及后在英廉的帮助下,和珅被挑选去给乾隆皇帝当銮仪卫听差。这差事虽然品位不高,但能接近皇帝,如果能得皇帝的青睐,那以后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正因为如此,和珅便处处留神,伺机博得皇帝的好感。
机会终于来了。乾隆四十年的一天,乾隆帝要外出,侍卫人员一时找不到“黄盖”。这惹得乾隆老大不愉快,他借用《论语》中的一句话问道:“是谁之过?”其他侍卫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回答。只有和珅明白皇上的意思,他引用古书上的一句话回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帝见这个青年侍卫声音嘹亮,一表人才,于是怒气顿然消失,问他说:“你读过《论语》吧?”和珅恭敬地回答说:“读过。”乾隆帝又问了他的家世、年龄等情况,和珅一一作了回答。乾隆帝见他口齿伶俐,很是赏识,遂将和珅提升为侍卫。
和珅升为侍卫以后,和乾隆接近的机会更多了。他凭着自己的机灵,留神观察,对乾隆帝的脾气、心理、好恶等等,了如指掌。他费尽心机,想方设法使乾隆帝满意,对乾隆帝的心思真是看得准,摸得透。据说有一次顺天府乡试,题目照例由皇帝“钦命”。和珅通过宫内太监,了解到乾隆帝在命题时,信手翻《论语》,当第一本快翻完时,忽然似有所悟,立即提笔命题。根据这个情况,和珅揣摩一番,说:“这次肯定要考《乞醯》这一章。”后来考题发下时,果然和他猜想的一样,原来这一年是乙酉年,“乞醯”两字中正好分别包含着“乙酉”两字。由于和珅生性乖巧,办事能干,深得乾隆帝的欢心,其职务从此也就迅速升迁,第二年正月升为户部侍郎,三月,升为军机大臣,四月,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
乾隆四十年,和珅受命赴云南处理李侍尧贪污案,这一次的办事进一步显示了他精明强干的能力,由此更加得到了乾隆帝的倚重。李侍尧是清初功臣李永芳的后裔,他的父亲曾任户部尚书,他自己曾任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案发时为云贵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由于出身显赫,加上位高权重,他把很多大臣都不放在眼里,对和珅自然也不屑一顾。这一年,云南粮道、曾任贵州按察使的海宁,被解职务,调任沈阳奉天府尹。海宁趁入京谢恩的机会向和珅揭发了李侍尧贪污的问题。和珅由于平素就看不惯李侍尧,因而趁此机会向乾隆帝加油添醋地把李贪污问题申述了一番。乾隆帝便委派他到云南查办此案。和珅一到云南,第一步就是把李的管家拘捕,严刑拷问,获得了李侍尧贪污营私的第一手材料,进而迫使李侍尧俯首认罪。在处理此案的过程中,和并了解到云贵两省吏治腐败,各府州县财政亏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于是当即写了一份详细的奏折派人送呈乾隆帝。乾隆帝阅后,相当满意,在和珅回京的路上即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兼议政大臣。回京后,和珅又向乾隆面陈了云南盐务、钱法、边防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这一下,更使乾隆对他刮目相待,于是又授他御前大臣兼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