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近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近来,你们记录我所做的事情是善还是恶呢?”褚遂良说:“朝廷专门设置了史官,君主的一举一动都得记录下来。善的既然必须记,过失也一定不能加以隐瞒。”唐太宗说:“我现在正在认真做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没有我的过失可写。一是对照前代成功、失败的事实,作为鉴戒;二是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办好政事;三是斥退小人,不听信谗言。这三点我会坚持下去,始终不会改变。”
“杜谗邪”是任贤纳谏的另一种说法,是历代帝王遇到的普遍问题。唐太宗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认为“谗谮之事为逆乱之源”“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因而“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并要求满朝大臣牢记“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大臣魏徵等人也一再提醒唐太宗说:“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这都是贞观君臣力求做到“杜谗邪”的明证。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是非常需要学问的。当年,我因为隋末的各路顽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近来,四海安宁,身为君主,不能自己手拿书卷阅读,就叫人读来听。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种种道理,都在书里面。古人说:‘不学习,就像面对着墙壁,头脑一片空白,遇到事情就麻烦了。’这确实不是句空话。我现在想起小时候做的事情,觉得很多事我做得都不对。”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徵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常常不讲法度,而魏王李泰因为出众的才华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下诏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魏徵上疏劝阻,说:“魏王既然是陛下的爱子,应当让他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这样才能始终保证其自身的安全,遇事应该控制他骄傲奢侈的习气,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现在他搬到武德殿来居住,就在太子东宫的西边,过去海陵住在那里,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合适。现在虽然形势变了,恐怕还是会引来风言风语。魏王的内心也不会平静。李泰既然因为受到宠爱而感到害怕,何不退居原处,成人之美呢?”唐太宗说:“我没仔细考虑就这么做了,差点酿成大错。”于是就让李泰还是回到原来的住所居住。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幹《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情之中最让人哀痛的,莫过于失去亲人。所以孔子说:‘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是天下的通理,从天子到平民莫不如此。’他又说:‘何必只说商代的国君武丁是这么做的呢?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可是,近代的帝王实行汉文帝以日代月的短期服丧礼仪,这与古代礼仪的典范大相违背。我昨天看到徐幹写的《中论·复三年丧》这篇文章,觉得他论述的道理非常深刻,只可惜没早些看到。我对丧礼太疏忽大意了,可现在只能责备自己,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说完,唐太宗便因悲伤过度而哭泣良久。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洎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臣子对帝王,常常只顺从他的旨意,用好听的话博得他的欢心。但现在我要听听自己的过失,你们尽管坦率地指出来吧。”散骑常侍刘洎回答说:“陛下每次和大臣们共商国是,或看奏疏,如果发现他们的意见不合己意,就面露责备的神情,结果提意见的大臣无不面带愧色退朝。臣认为,这样恐怕不是鼓励大臣们提意见的态度。”唐太宗说:“对此,我也很后悔,从现在起,我要改掉这个毛病。”
唐太宗在历史上以任贤纳谏闻名,他在贞观年间一再声称“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他反省自己说:“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他还对自己过去“不暇读书”等进行反思,这都是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为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述时政得失,他说为我阅读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朝,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积善积德,赢得了民心。其中也有昏君,只不过依赖前哲教诲才免于灭亡。可是,从魏晋以来,到周、隋之时,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灭亡了。这都是因为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只做到自保,对老百姓没恩惠可言。所以,只要继承王位者的政教稍有偏差,又正遇上有人趁机造反,那么天下马上就会土崩瓦解。现在,陛下虽然创下奇功,平定了天下,但是对百姓的恩德还很少。因此,应当推崇大禹、商汤、文王、武王之道,广布道德教化,为将来留有余地,为后世帝王创下稳固的基业。怎么可以认为只要当今的政治没有过失,保住今日的江山,就可万事大吉了呢?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制定或宽或严的具体政策,但节俭、施恩却是历代政治的根本。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爱戴君王如同爱戴自己的父母,仰慕君王如同仰慕日月,尊敬君王如同尊敬神明,畏惧君王如同畏惧雷霆。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动乱的原因。
- 薪资已谈定却又不想入职,怎么办?[图]
- 没收到面试邀约能直接去面试吗?[图]
- 同事提出离职后消极怠工,让我来背锅?[图]
- 社工资格证怎么报名?[图]
- nlp算法工程师是做什么的[图]
- 新型潜规则套路,我被领导拉去相亲了![图]
- 市场部经理的职责[图]
- 深夜睡不着的伤感句子_深夜失眠伤感文案[图]
- 芥蓝的营养价值[图]
- 夏天吃什么水果好? 水果的营养价值 夏天吃水果的好处[图]